首页 资讯 正文

甘肃高台“乐善忠义班”缘何“有戏”至今?

体育正文 254 0

甘肃高台“乐善忠义班”缘何“有戏”至今?

甘肃高台“乐善忠义班”缘何“有戏”至今?

中新网兰州6月18日电(戴文昌 杨艳敏)对西北人来说,秦腔是刻进骨子里的乡音印记(yìnjì)。而在(zài)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宣化镇,乐善秦腔虽历经数百年(shùbǎinián)延续,但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从未因时光流逝而沉寂。曾经红极一时的“乐善忠义班”代代相传,将(jiāng)乐善秦腔的艺术生命力深深(shēnshēn)扎根于乡土之间。 坐落于河西走廊腹地的高台县,自古便是秦腔沃土。这里风土人情与方言特色深深融入秦腔之中,每逢节庆庙会,铿锵有力(kēngqiāngyǒulì)的锣鼓声里,是乡村最(zuì)热闹的烟火气(qì)。而乐善秦腔,更是其中典型代表。 5月28日(rì),“乐善忠义班”演员在化妆。 戴文昌 摄 乐善秦腔的起源和发展与河西这片大地是分不开的,也(yě)与高台是分不开的。“乐善忠义班”第17任班主盛万成说,自秦代(qíndài)说书,到(dào)说唱艺术在民间的发展,始终有“秦声”在河西地区流传。 以“戏剧之(zhī)乡”著称的乐善村,是高台县一个古老地名。盛万成说(shuō),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的“乐善忠义班”,距今有600余年历史传承,戏班以唱秦腔(qínqiāng)为主,因(yīn)亦农亦艺,好乐好施,故称“乐善忠义班”。 乐善(lèshàn)秦腔的延续(yánxù),也离不开(líbùkāi)独特的传承方式。盛万成说,乐善秦腔表演的多是忠义、节孝(jiéxiào)题材剧目,其表演风格和演员表演技能通过口口相传、拜师收徒的方式延续,这种家族式、村落式的传承,让乐善秦腔已深深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。 目前,“乐善忠义班”成员有四十余人,基本为当地热爱秦腔艺术民众(mínzhòng)。盛万成说,该戏班每个月都会组织演出一台大戏,哪怕台下只有老人、孩童,也要把调子(diàozi)唱得震天响,用(yòng)嘹亮嗓音,留住乡音乡情。 图为秦腔传习所(chuánxísuǒ)展陈的老物件。 戴文昌 摄 如今,“乐善忠义班”仍扎根乡村,用铿锵有力的(de)锣鼓声和激昂的唱腔留住乡音本色(běnsè),让古老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 走进“乐善忠义班”秦腔传习所,展陈的(de)眉子碗、手抄戏本等历经岁月的老物件琳琅满目(línlángmǎnmù),一件件挂墙入柜的老戏袍、旧道具,不仅镌刻(juānkè)着“乐善忠义班”往昔荣光,更无声诉说着地方文化绵延不绝的传承脉络(màiluò)。 乐善村因“唱戏行善”得名,如今虽分为三个村落,但秦腔仍是当地民众精神纽带。盛万成说,农闲时,秦腔传习所成了(le)戏迷“聚集地”,老人围坐听老调,孩童跟着学身段,返乡青年(qīngnián)用手机直播(zhíbō),因此这里也成了感受(gǎnshòu)传统文化的好去处。 “老伙计们,开戏咧……”一声秦腔嗓,铿锵有力锣鼓声响彻小乡村(xiāngcūn),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折子戏在(zài)秦腔传习所精彩上演。 图为“乐善忠义(zhōngyì)班”在秦腔传习所上演的折子戏。 戴文昌 摄 除了戏班成员外,乐善(lèshàn)村民众(mínzhòng)也有深厚的秦腔基础,当地民众都能听懂秦腔,连小孩也能吼上几句(jǐjù)。“乐善忠义班”演员殷翠萍说,“由于爱好秦腔,我十七岁便投身剧团学艺,历经几年刻苦钻研,二十一岁时就站上戏台,开启演艺(yǎnyì)生涯。” 针对年轻人因听不懂方言唱词而远离戏曲现状,盛万成说,该戏班计划在戏台(xìtái)两侧增设字幕灯(dēng),实时展示唱词内容(nèiróng),让年轻观众更能懂戏,更愿意走进戏台,留住老祖宗优秀文化,让传承不断档。 六百多年间,朝代更迭,岁月变迁,但“乐善忠义班”锣鼓声从未间断,这份坚守本身,就是对(duì)乐善秦腔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的最好诠释。(完)
甘肃高台“乐善忠义班”缘何“有戏”至今?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