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台“钢铁麦客”护航颗粒归仓,济南高新区4.7万亩小麦开镰
百台“钢铁麦客”护航颗粒归仓,济南高新区4.7万亩小麦开镰
百台“钢铁麦客”护航颗粒归仓,济南高新区4.7万亩小麦开镰齐鲁(qílǔ)晚报·齐鲁壹点 于泊升
芒种时节(shíjié),济南高新区的4.7万亩小麦陆续开镰收割(shōugē),百台(bǎitái)联合收割机进入各处麦田,确保颗粒归仓。6月4日,记者深入收割现场,探访这场夏收盛景。
4日上午,记者驱车前往高新区临港街道,一路上都是金黄的麦浪和丰收的景象。乡村公路两旁,麦浪在微风(wēifēng)中起伏,满载麦粒的农用三轮车在田间来回穿梭(chuānsuō),将小麦陆续运回(yùnhuí)。主路上时不时就有收割机出现,农机手“开足马力”,快速前往下(xià)一片麦田收割。
在临港街道曹官庄村,不少(bùshǎo)村民站在田边(tiánbiān),等待(děngdài)小麦脱粒装车。村民刘先生告诉记者,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别好,穗大粒饱,而且机械化收割,效率高了不少。“以前人工收割,8亩地的麦子,忙上一周(yīzhōu)都不一定能收完,现在有(yǒu)了这些大家伙,一天就能搞定。”刘先生说,在曹官庄村,一台收割机快的时候一天能收割上百亩地。
在收割(shōugē)现场,记者看到,除了联合(liánhé)收割机,还有运输车辆等多种农业机械(nóngyèjīxiè)协同作业。这些现代化的农业装备(nóngyèzhuāngbèi),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。“为了确保小麦及时收割,我们对收割机进行了全面检修(jiǎnxiū)和保养。”农机手张师傅说,看着金黄的麦粒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,他感到很有成就感。
(图片来源:济南高新区微信公众(gōngzhòng)号)
曹官庄村村委会有关(yǒuguān)负责人表示,村里提前组织了农机服务队,为农机作业提供技术指导和(hé)维修服务,也协调好(hǎo)了晾晒场地,预计再有一周左右就能完成收割任务。
除了曹官庄村,临港街道(jiēdào)其他村的小麦(xiǎomài)收割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(dì)进行。临港街道党工委委员、办事处副主任赵文立介绍,临港街道今年共种植小麦2.46万余亩,目前已进入收割期,亩产预计(yùjì)在1000斤至1200斤之间,临港街道南北区域(qūyù)收割期跨度较大,将持续十天左右,预计6月中旬前后可完成收割。
24小时热线护航(hùháng)夏收
“大家对高新区的印象是产业和科技,但这里也有(yǒu)农业板块,而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并不小。”济南(jǐnán)高新区社会事务部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崔新锋介绍(jièshào),除了临港街道,高新区还有多个街道进入(jìnrù)了小麦收割期。
崔新锋向记者展示了(le)一组数据,高新区今年小麦收割面积预计47682亩(mǔ),临港街道的2.46万亩占(zhàn)据了“半壁江山”,遥墙街道还有1.7万亩左右,占比(bǐ)37.5%;孙村街道有2335亩、占比5%;巨野河(hé)街道有2915亩、占比6%;章锦工作组有249亩、占比0.5%。
进入开镰收割的大忙时节,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装备成了(le)“抢手货”,为了让4.7万亩小麦都能(néng)及时收割,高新区对收割机进行了调配。
崔新锋告诉记者,高新区已统筹调配农机100余台,并开展(kāizhǎn)了技术培训、作业(zuòyè)指导等配套保障工作。
其中,临港街道(jiēdào)设立了“三夏”生产农机作业服务点,联系调配(diàopèi)农机作业车辆,根据各村小麦成熟情况,协调调配农机作业,防止作业机械出现扎堆或者轮空。“我们摸清了辖区内农机作业车的数量(shùliàng),并逐一排查各类农业机械安全(ānquán)隐患(ānquányǐnhuàn),统一加强农机手的安全操作培训。”赵文立说。
据了解,济南高新区在夏粮机收关键环节,将及时(shí)发布(fābù)机收动态信息,开通“三夏”农机作业保障热线,麦收高峰期保证24小时值班值守。同时,收割时还会关注“小散偏”地块,帮助村民落实作业机具,并(bìng)组建常态化农机应急(yìngjí)作业服务队伍,做好应急抢收抢种准备。
全天候监测护“粮袋(liángdài)”
“虽说机械化收割(shōugē)省时省力,但也会有一定的粮食损失。”在采访(cǎifǎng)中(zhōng),崔新锋道出了麦收时节的现实难题。在实际作业中,部分麦田因天气或其他原因出现作物倒伏,低洼区域还存在积水情况。这些不利条件,让收割机(shōugējī)难以发挥全部效能,导致有粮食遗落在田间。
为了把每一粒粮食都“抢(qiǎng)”进(jìn)粮仓,济南高新区开展了一系列机收减损(jiǎnsǔn)工作。当地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(gè)村镇,为农机手们(men)举办宣传培训活动。培训课上,专家不仅详细讲解了规范操作的(de)要点,还分享了在作物倒伏、农田积水等复杂情况下的机收减损技巧。通过手把手教学、面对面指导,力争将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严格控制在1.2%以内,真正实现“颗粒归仓”。
“麦收就(jiù)怕老天爷‘变脸’,一场雨就能让辛苦白费。”记者在收割现场采访时,不少村民透露了对天气(tiānqì)的担忧。在临港街道,为了应对(yìngduì)多变的天气,他们开启了“全天候(quántiānhòu)”天气监测模式。工作(gōngzuò)人员每天都会把最新的天气预报,通过工作群及时发送到各村各户。有了这些准确的天气信息,农户们就像吃了颗“定心丸”,能提前(tíqián)规划好收割时间。同时,街道还早早制定了应对暴雨、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。一旦(yídàn)天气突变,就能迅速组织农户和农机,抓住雨停间隙(jiànxì)抢收小麦,减少因天气造成的损失。
在全区(quánqū)层面,济南高新区更是织密了一张“保障网(wǎng)”。应急、气象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,建立起高效的联动机制,对雨情、旱情、汛情进行仔细分析,提前预判干热风、烂场雨、病虫害等灾害风险。针对不同(bùtóng)的灾害类型,分别制定应对措施,从(cóng)各个环节为夏粮丰收(fēngshōu)保驾护航,守护老百姓的“粮袋子”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(huò)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(zàixiàn)等你来报料!
齐鲁(qílǔ)晚报·齐鲁壹点 于泊升
芒种时节(shíjié),济南高新区的4.7万亩小麦陆续开镰收割(shōugē),百台(bǎitái)联合收割机进入各处麦田,确保颗粒归仓。6月4日,记者深入收割现场,探访这场夏收盛景。
4日上午,记者驱车前往高新区临港街道,一路上都是金黄的麦浪和丰收的景象。乡村公路两旁,麦浪在微风(wēifēng)中起伏,满载麦粒的农用三轮车在田间来回穿梭(chuānsuō),将小麦陆续运回(yùnhuí)。主路上时不时就有收割机出现,农机手“开足马力”,快速前往下(xià)一片麦田收割。
在临港街道曹官庄村,不少(bùshǎo)村民站在田边(tiánbiān),等待(děngdài)小麦脱粒装车。村民刘先生告诉记者,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别好,穗大粒饱,而且机械化收割,效率高了不少。“以前人工收割,8亩地的麦子,忙上一周(yīzhōu)都不一定能收完,现在有(yǒu)了这些大家伙,一天就能搞定。”刘先生说,在曹官庄村,一台收割机快的时候一天能收割上百亩地。
在收割(shōugē)现场,记者看到,除了联合(liánhé)收割机,还有运输车辆等多种农业机械(nóngyèjīxiè)协同作业。这些现代化的农业装备(nóngyèzhuāngbèi),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。“为了确保小麦及时收割,我们对收割机进行了全面检修(jiǎnxiū)和保养。”农机手张师傅说,看着金黄的麦粒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,他感到很有成就感。
(图片来源:济南高新区微信公众(gōngzhòng)号)
曹官庄村村委会有关(yǒuguān)负责人表示,村里提前组织了农机服务队,为农机作业提供技术指导和(hé)维修服务,也协调好(hǎo)了晾晒场地,预计再有一周左右就能完成收割任务。
除了曹官庄村,临港街道(jiēdào)其他村的小麦(xiǎomài)收割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(dì)进行。临港街道党工委委员、办事处副主任赵文立介绍,临港街道今年共种植小麦2.46万余亩,目前已进入收割期,亩产预计(yùjì)在1000斤至1200斤之间,临港街道南北区域(qūyù)收割期跨度较大,将持续十天左右,预计6月中旬前后可完成收割。
24小时热线护航(hùháng)夏收
“大家对高新区的印象是产业和科技,但这里也有(yǒu)农业板块,而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并不小。”济南(jǐnán)高新区社会事务部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崔新锋介绍(jièshào),除了临港街道,高新区还有多个街道进入(jìnrù)了小麦收割期。
崔新锋向记者展示了(le)一组数据,高新区今年小麦收割面积预计47682亩(mǔ),临港街道的2.46万亩占(zhàn)据了“半壁江山”,遥墙街道还有1.7万亩左右,占比(bǐ)37.5%;孙村街道有2335亩、占比5%;巨野河(hé)街道有2915亩、占比6%;章锦工作组有249亩、占比0.5%。
进入开镰收割的大忙时节,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装备成了(le)“抢手货”,为了让4.7万亩小麦都能(néng)及时收割,高新区对收割机进行了调配。
崔新锋告诉记者,高新区已统筹调配农机100余台,并开展(kāizhǎn)了技术培训、作业(zuòyè)指导等配套保障工作。
其中,临港街道(jiēdào)设立了“三夏”生产农机作业服务点,联系调配(diàopèi)农机作业车辆,根据各村小麦成熟情况,协调调配农机作业,防止作业机械出现扎堆或者轮空。“我们摸清了辖区内农机作业车的数量(shùliàng),并逐一排查各类农业机械安全(ānquán)隐患(ānquányǐnhuàn),统一加强农机手的安全操作培训。”赵文立说。
据了解,济南高新区在夏粮机收关键环节,将及时(shí)发布(fābù)机收动态信息,开通“三夏”农机作业保障热线,麦收高峰期保证24小时值班值守。同时,收割时还会关注“小散偏”地块,帮助村民落实作业机具,并(bìng)组建常态化农机应急(yìngjí)作业服务队伍,做好应急抢收抢种准备。
全天候监测护“粮袋(liángdài)”
“虽说机械化收割(shōugē)省时省力,但也会有一定的粮食损失。”在采访(cǎifǎng)中(zhōng),崔新锋道出了麦收时节的现实难题。在实际作业中,部分麦田因天气或其他原因出现作物倒伏,低洼区域还存在积水情况。这些不利条件,让收割机(shōugējī)难以发挥全部效能,导致有粮食遗落在田间。
为了把每一粒粮食都“抢(qiǎng)”进(jìn)粮仓,济南高新区开展了一系列机收减损(jiǎnsǔn)工作。当地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各(gè)村镇,为农机手们(men)举办宣传培训活动。培训课上,专家不仅详细讲解了规范操作的(de)要点,还分享了在作物倒伏、农田积水等复杂情况下的机收减损技巧。通过手把手教学、面对面指导,力争将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严格控制在1.2%以内,真正实现“颗粒归仓”。
“麦收就(jiù)怕老天爷‘变脸’,一场雨就能让辛苦白费。”记者在收割现场采访时,不少村民透露了对天气(tiānqì)的担忧。在临港街道,为了应对(yìngduì)多变的天气,他们开启了“全天候(quántiānhòu)”天气监测模式。工作(gōngzuò)人员每天都会把最新的天气预报,通过工作群及时发送到各村各户。有了这些准确的天气信息,农户们就像吃了颗“定心丸”,能提前(tíqián)规划好收割时间。同时,街道还早早制定了应对暴雨、大风等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。一旦(yídàn)天气突变,就能迅速组织农户和农机,抓住雨停间隙(jiànxì)抢收小麦,减少因天气造成的损失。
在全区(quánqū)层面,济南高新区更是织密了一张“保障网(wǎng)”。应急、气象等多个部门紧密配合,建立起高效的联动机制,对雨情、旱情、汛情进行仔细分析,提前预判干热风、烂场雨、病虫害等灾害风险。针对不同(bùtóng)的灾害类型,分别制定应对措施,从(cóng)各个环节为夏粮丰收(fēngshōu)保驾护航,守护老百姓的“粮袋子”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(huò)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(zàixiàn)等你来报料!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